天气预报:
 
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
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方文化
一座收藏乡镇政府历史的老屋
发布日期:2022-09-28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北仑区新碶老街,有一座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陈、徐两姓邑人集资建造的桥——太河桥,这是星阳村通往老街的交通要道,至今仍是新碶的地理标志。

桥的南端有两条路:左手为东河路,居住着星阳村陈、贺两姓村民。右边太和桥路,因桥而名,主要居住着星阳村徐、贺两姓村民。

太河桥路16号,就在桥的南面右边约一百米处。年轻人知道那里曾是北仑区职业培训学校、北仑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他们中的好些人就是在那里学习,领取“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如电工、金属焊接切割、起重机械、厂内车辆驾驶等。

六七十岁左右的人,则称它为“公社里”,因作为公社的驻地长达20多年(“里”是过去地方户籍管理机构的基层组织名)。80岁以上的老辈人则习惯称它中𡓦贺松房,是备碶村贺师能(民国期间的实业家)的老宅,约建于晚清年间。

大宅坐北朝南,前中后三进,均五间二弄。前进前面是小花园,栽有花卉、果木。中进为二层楼屋,用料及结构精致。前后进系平屋,两进房间建有玻璃走廊,四周以青砖围墙连成。前进与中进东边围墙开有大、小门,中进与后进之间系一大明堂,水泥浇铸的高大的储水池(柜)挺立在明堂中。拧开水笼头,清澈的天落水就顺流而下,这在当时的乡村里是独一无二的。大门上方有喜鹊闹梅的锦灰堆,门面上方有雕花牡丹雀替石刻枋。

这里曾经是泰和乡政府驻地(1952年年底至1956年2月)、新碶乡政府驻地(1956年3月至1958年9月)、大碶公社属下的一个大队管理区驻地(1958年10月至1961年9月)、新碶人民公社驻地(1961年10月至1983年4月)、新碶镇政府驻地(1983年4月至1995年1月)。

1949年5月27日,新碶解放。8月,在这里建立三碶乡人民政府,管辖星阳、高潮、横浦、大路、贝碶、备碶、千丈及东街8个行政村。驻有乡政府指导员、乡长、副乡长、文书各一人。此后,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镇(乡)政府名称及隶属关系,几经更迭。新碶西街永大昌行、高潮贺源兴、中𡓦贺松房先后作过乡镇政府驻地,贺松房的时间最长。会议室设在贺松房内的私堂。后来利用小花园场地建造了一座砖木结构会堂,人字架木大梁,木檩条,竹椽子,上覆青瓦。建有一个戏台,置放着一张木质讲台。下面安放着长板凳、长条椅。那时还不知“麦克风”为何物,只有哨子、铁皮喇叭。虽然简陋,但在当时是最令人关注的地方。在后进东边围墙上新开一扇大门,上方正中有个立体的鲜红五角星。白底红字“新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4月至1980年6月底为“新碶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木牌挂在大门口。人们开始从这道大门进出。

在“土改”工作队指导下,1954年成立了6个基层党组织。1961年10月、1970年5月中共新碶公社首届、二届党代会在这里召开。1954年3月,泰和乡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代会”)在这里召开,贫雇农王荣来当选为泰和乡乡长。至1968年4月,新碶乡(公社)历七届人代会,代表大会均在这个会堂举行。

太和桥路16号,曾在近半个世纪时间内是新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所以能成为地方的行政管理中心,除了地理位置处于中心,更主要是房子现成,而且宽大。

与健在的老辈人谈及那些难忘事,他们仍津津有味。有好几位年过八旬的长者,还能对当时流行的儿歌、谚语哼出几句来。有位老人回忆:那时的民兵非常有威信,是村里嗜赌者的克星。有一首儿歌这样说道:“沙蟹、沙蟹(扑克牌的一种玩法)莫去赌,民兵队长来抲赌,一抲抲到乡政府……勿去赌、勿去赌,下次再赌打屁股。”现在听来仍让人忍俊不禁。

有位老农还亮起嗓子唱起了当年的歌:“老黄牛呀,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一家大小都爱它,嫂嫂给它拌豆料,哥哥给它提饮水,我就给它戴上一朵大红花。”那是在回忆1950年10月,乡镇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房屋、农具时的喜悦之情。

新碶乡政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分到土地的农民终因劳动力、生产资料缺乏等原因,很难抗拒自然灾害。正如民谚所云:“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于是政府组织互助组,后又组织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1956年的太和桥路16号为新碶乡办公地点,管辖千丈、贝碶、大路、星阳、高潮、横浦、备碶、东街、西街、小山、隆顺等村。乡政府组建民政、治安、武装、生产合作、财粮、文教、调解7个工作委员会,并另设监察委员会。据当地老年人回忆,解放前,当地正常年景粮食亩产不足200公斤,若遇风、水、旱等自然灾害则更低。随着集体力量壮大,粮食亩产提高为282.5公斤。新碶下史社史明和出席浙江省第五届农业劳动模范会议。“三碶供销合作社”、三碶镇渔民协会、新碶信用合作社相继建立。

1958年是个难忘之年。那年夏天,新碶大会堂动工建造,公社有了电影放映队。新碶居委会成立。

1960年5月,广播站在新碶大会堂建立(1981年搬迁至贺松房)。后逐渐在各大队农户中安装广播喇叭,至1970年,有广播喇叭2850只。公社开设自办节目,一周一档,后又增加每周两档节目。1976年8月,公社成立16毫米电影放映队,每月到各大队放映电影1-2场。这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得以改善的难忘岁月。

新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在太河桥路16号既设有党、政办公室,又相继成立适应当时形势的各种办公室与站。诸如1961年1月设立粮食办公室,由粮食专管员负责粮食物品的收发存、账务管理和日常管理;1961年7月设治保办公室;1969年5月设新碶公社知识青年办公室;1970年8月设新碶公社计划生育办公室;1972年7月设新碶公社农科站;1972年9月设工业办公室;1975年设公社机电站、农技管理站;1976年11月设治山、治水、治路“三治”办公室,等等。

从这些办公室、站的名称,就能获知那个时期公社管理历史。为了安置政府工作人员的住宿,在原房周边又扩建了宿舍。原祖堂作为活动室,安放乒乓桌。

公社成立后,首先开展轰轰烈烈的农田基本建设。境内农田有“六多”:坟墓多、高墩多、烂田多、池塘多、田塍多、不规则地块多,严重影响了集体化生产。于是,以扒坟墩、揭高墩、填烂田等为内容的大规模土地平整工作开始了。那个时候,小商小贩、教师、中学生、工人等各行各业皆一起参战。工地上红旗招展,荷担挖土者川流不息。每人每天须完成300-500担任务。1964-1965年,共改造泰邱畈烂涂地400余亩。

1983年4月,政社分设,太和桥路16号的大门上重新挂上了“新碶乡人民政府”牌子。

1990年12月27日,新碶镇升格为城关镇。1992年5月,原高塘乡撤销并入新碶镇。扩镇并乡后,镇政府辖24个村,2个居民委员会。镇政府下设党政、政工、工贸、农业、政法民政、文卫、村镇建设、开发等8个办公室。驻地仍是太和桥路16号。

1994年9月10日,镇政府新办公大楼在镇府路78号竣工。不久以后,太河桥路16号就成了区劳动就业职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现在,这里的地块划入拆迁范围。不久前,有一个影像拍摄团队,将太河桥路两旁民宅作为“抗震救灾”场景地。那天的拍摄,太河桥路16号在“地震”中轰然倒塌,唯有那堵东墙还坚挺在原地,似乎跳出剧情之外,在沉思那段难忘的乡镇政府驻地的历史。(转自《宁波晚报》7月24日A06版 作者林亚玉)


 
链接导航
| 首 页 | 致公简介 | 组织建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宁波市委员会 浙ICP备11026880号-1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马园路郎官大厦5楼 邮编:3150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