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
首页
>> 地方文化 >> 地方文化
薛岙800年古村换新颜
发布日期:2021-11-08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从宁海县城向北行15公里,眼见车窗里的风景逐渐从高楼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草木,车水马龙消失在身后,只留宁海湾中的一抹蓝色。宁海的海,总是宁静而美丽,海边的小镇,与喧嚣的都市保持着一道时间的沟壑,缓慢而清闲。

强蛟,位于宁海县东北部,地处象山港尾,距宁波约58公里,近些年因“蓝色海湾”而闻名。镇政府所在的峡山村,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浓厚的渔家风情深得游客的喜爱。而距离峡山村不远,同样属于强蛟镇的,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美丽古渔村,那就是薛岙。

以先祖薛仁贵为荣 

薛岙,古称“砂碕”(曲折之沙岸的意思)。据《砂碕薛氏宗谱》记载,“薛世六,字景韬,刚毅果敢,不畏强侮,家资巨富,携仆数十人与兄世二自黄岩徙居本邑城中,常骑白马出城视察居宅,至砂碕,见山水之胜,土地肥沃,谓林氏曰:‘天以此地资我也。’遂卜宅居焉”。其后世代人才辈出。世六曾孙千二,“宋咸淳(1265—1274)胄举,特恩授容州文学”,据此,薛氏始居砂碕,大概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万顷砂碕似砥平”(《薛氏宗祠》地名诗),以此得知,“砂碕”一名是以地形地貌来命名的。南宋《嘉定赤城志》与明末《宁海县志》里所附的地图上所标地名都是“砂碕”,后以地处长山岗西南山岙、薛姓聚族而居,改称薛岙。距今已有800多年。

在薛岙,老人最爱讲的是薛仁贵的故事,根据宗谱记载:砂碕薛氏乃右唐名将薛仁贵之后裔,世居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其子讷,讷之子征、畅,三世将门。以武氏诛夷宗室大臣,讷遂与二子弃职隐居于台州黄岩,凡二十四世。有讳世六者自黄岩迁居本邑城中,其后世六又迁于砂碕之浒。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唐朝初年名将。于贞观末年投军,随征高丽,受唐太宗拔擢。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至唐高宗时,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村民都以先祖薛仁贵为荣,所以村人一直信义为重,保持着勤劳善武的本色。”薛静雅说。

薛静雅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薛岙人。她从小听老人讲村里的故事,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会讲故事的老人越来越少,很多没有来得及记载的童谣和故事随着老人的逝去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她感觉非常痛心,开始收集村里的歌谣和故事,梳理村子的“前世今生”。

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回到村里,坐在村门口的长石阶上跟老人们聊天,再把老人们知道的故事记录下来。到目前已经整理了十余万字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料。

曾经风浪里讨生活

“听老人说起,薛岙村在明朝时候的村址在乌岩山靠海的山坳里,那时候长山岗还是一个岛屿,与大陆有一水之隔。长畈岭与伫岩村之间有一个船埠头,这个船埠头专门用来对外运输“魂瓶”(魂瓶是为随葬烧造的冥器,源于西汉,兴于三国,盛于宋代,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随葬器物),远销韩国、日本。明朝某个时期,盗贼蜂起,村子遭到洗掠,死伤无数,村民就逃到长山岗避难,以保族群。”薛静雅告诉记者,根据族谱记载,薛氏是在南宋的时候,为了避乱,举族搬迁到长山岗岗顶。然而岗顶位置偏僻,土地瘠薄,海风大潮气重,不利于族氏繁衍。田无一寸,山无一座,局促于山隅海角,薛氏只能在风浪里讨生活,但也许是因为骨子里带着先祖薛仁贵的那种坚韧不服输的武人性子,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力与超强的生存能力,几百年下来,竟然发展成了人口超四千的大村。

依赖得天独厚的码头,再加上祖先们的聪明能干与勤劳持家,历经八百年,薛氏绵绵更迭,生生不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上千户人家,四千多人口。民国时期,先祖眼中的肥沃土地已远远不能满足生存需要,海上作业随之兴起,渔民逐渐多于务农人口。民国之前,薛下岙村民务农为主,农闲时下海捕点小鱼小虾,用苎麻箁网捕虾子,用苎麻拖虾网拖捕虾与各类小鱼。拖虾网共有十六条钓线,听八十多岁老人说起,当时“十六梗钓线”要养一户人家。薛上岙村民务农之余,到海里用苎麻网捞取贝壳,然后烧成蛎灰出售。作业场所仅限于薛岙门前的海域。等到民国的时候,薛岙已经从近海捕捞发展到远洋作业,造木帆船、织苎麻网,远赴东海抓捕带鱼、黄鱼。

走上艺术振兴乡村路

随薛静雅漫步在古村,如今的老房已不多见,偶尔还有残存的车门和屋檐下雕花的雀替、牛腿,显露出当年渔家的富庶。行至半山,最醒目的是薛氏祠堂,这也是唯一一处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但也经过了重新修缮。走进祠堂,戏台的天花、梁枋,绘着祖先薛仁贵“三箭定天山”、“报唐皇征辽东”及薛家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历久弥新。祠堂前的大井经过改造,砌着雕花汉白玉井栏,清澈见底的井水据说曾养育了一村人。站在祠堂前的平台上向南望,目光越过四合院房顶的黑瓦,望得见青色的乌石头山和碧蓝的宁海湾水,还有零星几艘小艇停在薛岙码头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三四十年前,我读小学时,薛岙还相当繁荣,那时水上交通发达,薛岙码头是宁海县最大的码头,除这个大码头外,沿岸还有很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与道头,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村里人身穿从上海买来布料做的服装,脚穿从上海买来的皮鞋,嘴里嚼着从上海买来的泡泡糖,看起来与宁海城里的关系远不如跟上海密切。一个渔村俨然就是一个港口小城市。”薛静雅回忆着。村里的老人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薛岙村一度繁荣,只是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港口日渐萧索,渐渐没落。年轻人纷纷出走,家里的老房子慢慢破旧衰败。

为了改变村子现状,薛岙村民开始了“艺术振兴乡村”之路。在驻村乡建艺术家的带领下,村里深入挖掘自然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布局旅游业态,就地改造提升村庄景观与公共空间。他们就地取材,用老船木打造“鱼满舱”、“广场古船”等景点,还有展现老物件的渔家文化展示馆……一户一景、一户一乡情,艺术“金钥匙”打开了美丽渔村振兴之门,老渔村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通讯员 徐铭怿 吴立高(来源《宁波晚报》10月24日 A6版)


 
链接导航
| 首 页 | 致公简介 | 组织建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宁波市委员会 浙ICP备11026880号-1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马园路郎官大厦5楼 邮编:3150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