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在政协镇海区三届一次会议期间,我有幸与致公党“镇海元老”、归国华侨吴炳辉医师的夫人乐亚美女士在一个小组,她了解我的社会关系后,就热情地向我宣传致公党及章程,并表示十分乐意做我的入党介绍人。之后她向时任宁波致公党“五人筹建小组”的负责人叶老作了推荐,谁知叶老与我的姐夫是甬港联谊会结交多年的老朋友,当然对我的入党问题很关心。之后乐亚美又向区委统战部作了汇报,并征得物资局党委同意,我的入党申请进入审批程序,并且很快就得到致公党中央的批准。与我一起获批的还有港胞李明昌先生的胞弟李明华、美籍华人盛树振先生的胞弟盛树本,我们一起成了中国致公党大家庭的一员。
跨进了致公党的大门,首先接触到的是慈祥的叶老,他在“无基础、无报酬、无名份”的情况下,筹建致公党宁波地方组织,他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永远值得我们称颂。在他的提携和引领下,我在政治上逐步成熟,在参政议政道路上不断前进,先后担任了浙江省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宁波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常委、副秘书长;镇海区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参政议政16载,我身体力行为老百姓鼓与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件提案分别被省、市、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还被省政协评为“提案积极分子”;多次被省、市政协评为“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分子”。此外还连续两届列入市政协“参政议政积极分子”名单。凡此种种,离开了致公党肯定是一事无成。
跨进了致公党的大门,我有幸多次与致公党中央领导亲密接触,这一点是共产党的地方组织领导人所无法比拟的。我曾经在杭州拜访过致公党董寅初主席,也曾经在宁波接待过罗豪才主席,更是多次在致公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上,聆听过罗豪才主席的讲话,遵循他“组织小声音不能小,成员少作为不能少”的理念,在宁波市的政治舞台上终于有了致公党发出的声音。据不完全统计,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初创10年里,先后有22名成员担任各级政协委员,占当时成员总数的28.2%。我们紧紧围绕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共撰写提案164件,内容涉及经济建设、侨务政策、依法治国、文教卫生、扩大开放、环境保护、反腐倡廉等各个方面,其中《企业党领导反腐倡廉刻不容缓》、《关于在“三资”企业建立和加强工会工作的建议》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对我市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的几点意见》、《关于尽快摸清城市地下管线情况》等提案,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此外,还有《关于加强我市消防工作的几点建议》、《关于禁止销售含铅汽油的建议》等提案,虽然没有被评为优秀提案,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正象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对《关于禁止销售含铅汽油的建议》的提案答复中所说,“你们的建议为宁波争取在全国范围中等城市行列中率先使用无铅汽油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宁波的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树立我市环境保护新形象。”经多方协调,我市较其它城市提前2年全面禁止了含铅汽油的销售和使用,从改善环境污染角度看,真是功德无量。当然也有“被满意”的提案,如:2000年和2001年,我们连续向市政协十一届三次、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减少秸杆焚烧的建议》、《关于秸杆综合利用的几点意见》两份提案,虽然我们对有关部门的答复表示“满意”,但后续却没有“满意”的下文。时至今日,秸杆综合利用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秸杆焚烧的现象依然存在,面对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总之,“党派不分大小”,作为成员较少的致公党宁波地方组织,还是可以较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责的。
跨进了致公党的大门,使我有幸聆听到时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延东同志的讲话。那年,刘延东部长到宁波考察工作时,专门安排时间会见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并且作了内涵丰富的讲话。她说:“多党合作是以合作对象存在为前提的,如果参与合作的一方,民主党派队伍萎缩了,甚至自然消失了,也就失去了合作共事的对象和伙伴,也就无法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延续和发展。”由此我体会到,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对民主党派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如果民主党派不加强自身建设,不注重组织发展,不注重成员素质的提高,离开了“人”,那将一事无成,只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刘部长的讲话鞭策我必须把宁波致公党的自身建设搞好。值得欣慰的是,在致公党浙江省委的指导下,在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的支持和帮助下,本党成员队伍得以不断壮大,高素质人才相继加入我们的组织,成员结构得到优化,参政议政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致公党宁波市委会领导班子在2001年顺利、平稳地完成了政治交接,并且在市政协领导班子里占了一个席位,广大成员无不感到自豪。
跨进了致公党的大门,适逢省政协换届,我被镇海区委统战部推选为省政协委员,接替年龄到杠的镇海中学胡明德老师。在第一次参加省政协会议上,让我见识了很多民主党派老前辈参政议政的风采,他们是“十年浩劫”的幸存者,从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敢于拨乱反正的邓小平同志特别钦佩,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特别感慨,纷纷表态要在新形势下,自觉抵制西方多党制和三权鼎立等政治模式的影响,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好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老前辈的发言对我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对日后履行政协职能受益匪浅。
跨进了致公党的大门,倒逼我“转型升级”,原先我是搞物资经营的,大家见面讲的是“行情”,如今要我参政议政了,就必须熟悉“民情”。特别是全国政协李瑞环主席倡导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以后,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显得格外重要。我把来自基层、来自社会所听到的群众呼声,经过归纳、整理,就成了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的好素材。例如,老百姓反映有些地方和部门统计数字不实,有的虚报、瞒报,有的则言过其实,影响报表的质量,我听到以后经过核实,就撰写了一篇题为《严肃法规,规范统计行为》的提案,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又如,我归纳整理的《以人为本、善待员工》一文,以翔实的材料,论证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得出结论:企业关爱员工,才有凝聚力;反之则会产生离心力。为了员工的利益,为了企业的效益,呼吁企业一定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市政协安排我在十一届四次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宁波日报》、《人民政协报》及《联谊报》先后作了专题报导,社会上反响之大出乎意料。199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一位副院长来宁波召开座谈会,市政协指派我参加,我专门到基层法院收集情况,并以《愿法官肩上的天平更公正》为题如实作了汇报,令人欣慰的是,发言中涉及的两件久拖三年之久的积案,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干预下,很快得以了结,从而扩大了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有一次,《宁波日报》一位记者采访我,要我谈谈参政议政的体会,我说归纳起来就是要多调查、多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跨进了致公党的大门,让我结识了很多专家、学者,他们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对基层的同志一视同仁,很好相处,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举几个小例子:如,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浙江省委会主委、医学专家王务迪教授,一直昵称我为“老和尚”,为什么呢?出处是我曾经向他表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我在位一天,就一定会把钟撞响的。”所以,他见到我就以“老和尚”相称,这既是对我工作态度的肯定,也说明上下级关系十分融洽,其中绝对没有一丝恶意。又如,致公党省委副主委、浙农大叶立扬教授,与我在省政协会议期间“同居”10年,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我“惊雷”般的呼噜而“遗弃”我,十分大气地容忍了我的坏毛病。再如,眼科专家方臻教授为摘除我的白内障而竭尽全力,不仅亲自主刀,而且把护士的工作也包了下来,天天为我换药,即使碰到那天要授课,他也会提前到病房来看看我、为我换药。事情虽然过去了二十来年,但“同党情”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跨进致公党的大门27年,是我人生中不平凡的岁月,人的一生中象政协委员这样与人民、与国家直接相连的机会不多,尤其是当了跨越两个世纪的政协委员更为难得。我庆幸跨进致公党的大门,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平台,使我从一个“商人”成长为有一定的政治识别力、社会责任感,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民主党派成员,这个过程,离不开各级党委统战部门领导的培养和厚爱、离不开致公党各级领导的关怀和鞭策,特别是离不开引路人叶老的鼓励和帮助,同时也离不开广大成员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如今我虽然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我相信在“致力为公”宗旨指引下,致公党宁波市委会一定会创造新的辉煌!(傅积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