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地纷纷挖掘“城市文化标签”,带动城市“出圈”,既扩大了城市影响,又带动了城市文旅消费。宁波拥有诸多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完全具有打造“城市新生代文艺地标”的潜质。为此建议,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挖掘核心文化价值、经济利用价值和社会环境价值,推动历史街区成为城市形象新名片、文化消费新热点。 一、我市历史街区文旅价值挖掘中的不足 (一)历史文化街区界定范围偏窄。尽管全市范围内存在不少颇具历史价值或者历史渊源的街区和建筑,但在最新修订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街区的修复、开发主要聚焦在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范围内,仅涉及海曙、江北、奉化的9个街区。这不利于全面挖掘城市历史街区的资源价值,实现“老街”的新生。 (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从我市历史文化老街的现状来看,老街与城市文化内涵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历史街区旅游景点、城市品牌文化生活和民俗风情展现等方面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彰显略有不足。如华严街虽有上百年历史,但更多呈现的是“网红商业”元素,对其历史文化的展示却未得到足够强化,以至于被一些网友批评为“商业开发过度”“文化内涵严重缺失”。又如天童老街虽然经过投资改建后焕然一新,但与国内多数地方同质,外墙“非黑即白”,功能定位不清,缺乏个性,使广大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以至于被网友戏称“恐怕是宁波最冷清的老街”。 (三)部分街区的烟火气日益消失。一是部分偏远地区的老街出现“空心化”,原住民的离开不仅使老街建筑等遗产遭到破坏,同时也丧失了滋养传统民风市井的土壤,使得街区缺乏人气与活力。二是部分老街的时尚气息不足,缺乏高品位、个性化、能代表城市形象的底蕴空间地标,更缺乏呈现“底蕴+时尚”的文化活动,对多元人群的吸引力不足。 二、相关建议 (一)“以规促改”,把老街“留下来”。一是要尽快梳理全市范围的历史文化老街资源,并建立资源库,为下一步统筹开发利用老街,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将《条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与“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作适度剥离,从而拓展《条例》的保护覆盖面。三是统筹谋划老街新生,结合城市更新、未来社区建设,由各县(市、区)汇集财政拨款、社会资本或集体租赁收入,设立老街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参与我市老街改造、居民参与院落改造,同时加强与高校以及规划设计院的合作,解决改造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二)“以用促融”,使老街“靓起来”。用好政府资源,明确住建、文广、产权单位等主体的具体责任,对全市历史老街保护利用、项目谋划、数据库建立、打造文旅业态等方面工作进行探索,谋划网红街区“精特亮”示范线。用好商户资源,寻找具有宁波特色的传统商业街区有机融合之路,为老街商户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落实各项亲商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用好居民资源,保护好这些原住民生活属性,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改造周边菜场、口袋公园、城市绿地等配套设施,形成居民与街区商户的共荣共存,让老街生命长在。 (三)“以联促活”,让老街“热起来”。鼓励商铺共享联动携手运维,成立党建、商圈联盟,形成规模效应。如孝闻街街区,地处城市中心,周边业态丰富,可建立网红商圈联盟,商户共享联动,定期组织展览、夜市等活动,吸引更多不同类型、不同圈层的消费群体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提高知名度。开发周边产品扩大宣传效应,深入挖掘宁波历史街区人文底蕴和文化遗存,如咸祥老街可突出“海鲜集市”,天童老街可做精“禅修”文章,鼓励政府、商家和第三方合作,针对历史街区特色和定位推出网红产品。实体与网络同向发力,邀请网络达人、自媒体大V参与打造,扩大历史街区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