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头产地建冷库,实现农产品错峰上市,消解菜贱伤农、果品滞销难题,推动鲜活农产品减损、提质、增供、增效,是农户最为盼望的事情。为保障农民增收和居民的消费需求,建议聚焦最初一公里,加强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建设。 一、当前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总量缺口和结构不平衡。从综合冷链流通率水平来看,目前我市加权平均水平与省冷链物流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要求、与当前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从组成构成来看,水产品等高价值仓储冷链比较完善,而水果和蔬菜仓储冷链则存有缺口;从使用模式来看,主要以自用型和混合型为主,服务型占比较低。 (二)建设用地存在瓶颈。基于总库容量,按照平均3.5米的高度进行测算,对照全国水平我市冷链用地还存在一定缺口,其本质原因在于农业设施用地供给跟不上农产业向立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需求,支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建管成本高、使用效率待提升。目前仓储冷链建设成本为1500-3000元/立方米,如果加上配套的设施设备,整体的建设成本还要更高,这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来说压力较大。同时仓储冷链的管理运营还趋于传统化,一些地区没有应用诸如仓储冷链数字地图等先进管理模式,加权平均周转率仅为3左右,资源利用效率待提升。 二、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三层架构体系。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建设不能撒胡椒面,搞遍地开花,而是要因地制宜,从“农业主体-村-镇”三个层面构建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体系。主体层面,着力推动种植面积在300亩以上或农产品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一社一库”建设;村层面,针对针对单个农户无法承担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建设成本的问题,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强村、农产品集散中心村、农产品加工集聚村,以村集体、村村联合、村企联合等形式建设“一村一库”仓储冷链;镇层面,针对有些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小、品种多、产量分散的特点,推动中心乡镇开展“一镇一库”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强化仓储冷链建设政策保障,将其纳入农业新基建的范畴,补助重点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倾斜;出台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设施用电与农业排灌、脱粒用电同价、低谷时段用电减半等政策,降低产地仓储冷链设施用电成本;加大面向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集中授信、整体授信,支持仓储冷链建设。 (二)加强产地仓储冷链建设用地保障。一是从规划层面做好保障。要充分利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契机,考虑将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保障农业生产合理用地需求。二是要从挖掘存量土地资源做好文章。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废弃厂房等,将其改造建设成产地仓储冷链;探索农场仓库、分拣包装用房、杂物间等建筑物改建仓储冷链,出台专项政策允许加层加高和用途变更等,多途径多渠道缓解用地困难。三是从区域土地集成化使用做好供给。针对乡镇产地仓储冷链集配中心用地需求大的问题,通过碎片化土地置换和集成方式,集中开展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建设。 (三)数字赋能提高仓储冷链综合利用率。一是要加快智慧仓库体系建设,实现检验、入库、出库、调拨、移库移位、库存盘点等全环节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传输,构建集成主体信息、仓储信息、监测信息、需求信息等数据的产地仓储冷链体系“全景图”,为农户提供“一键找库”,为冷库主体提供“一键享库”,为政府部门提供“一键管库”。二是要提高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的复用性。结合农作物生长的特点,强化仓储冷链的多用途复用性,实现一库多用。三是要强化产地农产品“田头直销”。基于仓储冷链,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超市、批发市场、网商、采购商等对接,直接进行点对点的田头直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