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蓬勃发展极大方便了社会公众的出行,减少了政府公共交通投入,实现了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双赢。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痛点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影响市政管理尤为突出,北京、上海等城市出现数千辆共享单车围住公交车站等极端现象,因此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已成为共识。
目前各地推出的规范共享单车管理意见的思路、进度不一,有的已明确出台意见,有的通过行业协会预先发声,提出的监管思路包括规定强制报废年限、强调服务人员配比底线、强调总量控制等等,市场反应不一。我们认为,对于共享单车这种新经济业态的监管,政府监管的手应伸之有度,伸之合理,不应搞“一刀切”式指标管理,而是要充分尊重、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业态,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化理念来统领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把应用物联网技术、安装物联网设备作为共享单车运营的强制性监管要求。共享单车量大面广,以当前主要运营主体之一OFO为例,其单车存有量为250万辆,而根据其公开策略,OFO到年底会铺到200个城市,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面对“天量”式的管理对象,我们传统管理手段是难以有效应对的,而依托GPS定位和高精度地图的物联网技术对共享单车进行联网和定位是规范单车管理的有效技术出路。政府可要求运营企业在其APP管理系统中划定虚拟的停车区域或者禁停区,即电子围栏,用户只有把车停在制定区域或者是非禁停区时,才能顺利停车结束行程,否则另行计费。基于这种管理理念,建议政府明确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安装物联网设备作为行业准入门槛,制定强制性监管要求,通过这种技术应用和政府接入,使政府能够即时全面掌握单车数量、车辆状况、地点分布情况,以科学地对有关运营主体提出整改、规制等管理要求。
二、把“负面清单”理念贯穿于行业管理标准。目前各地探讨的共享单车三年报废标准、不低于千分之五的地面运维人员配比、总量控制等行业标准都是基于政府主办的公共自行车运营经验,并不十分契合甚至脱离了共享单车发展现况,低估了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譬如摩拜单车在其制造中就运用了封闭链条、轴转动、实心胎等推动自行车长久使用的工业技术;譬如有些运营主体通过市场激励手段让用户成为单车运维的有效主体,可是用很少的地面人员实现车辆有效配比安放;譬如若实行总量控制,如何在存量和增量之间实现公平性安排,安排不妥则会引起市场混乱。因此,我们建议对于共享单车的行业管理,不应对其具体运营作出太多干涉,划定诸多指标,而是站在保护消费者利益、利于公共管理的角度从车辆安全、保险购买、收费标准、个人信息保护等维度制定底线性、负面清单式管理,并配套相应违规处罚措施,把实现管理目标的路径、方法交还给市场,由市场自己去调节、适应。
三、逐步退出政府运营的公共自行车体系,把空间交还给市场。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发挥了很好的产业引导作用,促动了共享单车市场的形成。但据我们调研,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综合成本很高,单车采购、单车维护、建设停车位、安装信息系统、配备管理维修人员等等,单车平均成本是共享单车成本的数倍。为此我们建议,共享单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政府就应该考虑退出市场,制定有序退出的计划安排,把市场能做的事情还给市场,既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又培育扩大了市场经济,政府还能够通过做大做强企业增加财政税收。
四、及早对自行车回收产业链进行引导培育。今后数千万辆共享单车的存量,如果没有配备合理的回收产业链,不仅不利于单车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现有回收体系同今后市场发展之间存有明显落差,难以有效容纳报废车辆的产生量。建议国家未雨绸缪,出台系列政策,对自行车回收产业链及早进行培育、规划、布局,推动市场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