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党员园地
党员风采
首页
>> 党员园地 >> 党员风采
俞强 : 守住自己,书写美丽
发布日期:2016-09-27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DSC_0470(1).jpg

 

已过“五十而知天命”之年的俞强,总觉得坐下来聊聊自己的经历也是一件美好的事。他说,忘记过去,有时候是好事;回顾往事,有时候更是好事。

 

1966年5月4日,俞强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一个由庵堂改建的医院里。他父亲在1949年10月1日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在是离休干部,当时转业在当地一家医院任会计。他母亲是中专毕业生,先是分配在机关工作,后来下放到粮站任出纳。俞强有一个哥哥,比他大3岁。母亲因为怀上了俞强,失去了到机关复职的机会,生活的不顺心,生存的艰辛,使他母亲生下他以后身体异常虚弱。为了俞强的健康成长,在他呱呱落地的12天,他父亲抱着他来到了离家5里外的东门外村上新屋一户农民家里吃奶,本想临时寄养一段日子,谁知一住就是八年。

俞强的养母以前有过一个儿子,与他同龄,可惜早夭在襁褓中了。后来,他养母又生了两个女儿,她深爱着她的三个女儿,但她把“儿子”的位置留给了俞强,在她眼里已分不清他是临时寄养的人家的儿子还是亲生儿子了,也许两者已合二为一了,也许是农耕文化血脉传承的影响,她把双倍的爱给了俞强,使他幼小的心灵充满了自信。

在小学里,俞强的艺术天分渐渐显露。他喜欢画画,一幅《冬瓜》图被老师贴在学校的报栏里展出。在学校的节庆活动中,他被选中参加了舞蹈节目《火车小司机》的演出,俞强至今还记得头戴绿色绒绒帽,脸上涂了油彩的情景。他常掏出一二分硬币,翻阅那些百看不厌的《地道战》《铁道游击队》《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他变得很文静,可以安分地坐上一个钟头。

 

1974年春节的前一天,俞强从来就称为“妈妈”和“爸爸”的养母和养父一起正式把他送回到我的生身父母家里。在生身父母身边,他很快明白自己已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他哥哥是他母亲亲戚家的当大外甥,他们经常在一起,都非常喜欢他,外祖母对他更是宠爱有加。俞强说,也许是自己沾上的野气还很足,且常常淘气,他感觉到外祖母没有像对哥哥那样喜欢他。俞强也知道,母亲正在作种种努力想培养亲子关系,九岁从养父母家回来与她同住的时候,对他的学习管教较严,常常监督他做作业。冬天,俞强的双手易生冻疮,母亲常常给他缝制保暖的手套。但他的顽皮常招惹她生气。有一天,因淘气被责骂之后,俞强在门上用粉笔写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赌气离家跑到养父母家。在家里,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压抑,觉得自己已从一个活泼外向的儿童变成了一名怯懦内向的少年,性格里的两种因素相互糅合,阳刚与阴柔,大度与细腻,随和与孤独,拘谨与放纵,脆弱与坚韧,诸多相反的品质相互搏斗磨合,最后统一在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形成了人格因素的多重性。这可能是形成俞强以后诗歌写作风格差异巨大的根源之一。

俞强在父母身边读小学了,因为变换学校不适应新环境,他变得喜欢与一些自由散漫的人在一起,贪玩是出了名的。一直到初中,他的各个学科成绩一般,语文较为突出,作文常常是班里和学校里的第一。他还喜欢画画和书法,常常临摹古人的山水、梅兰竹菊、鱼虾鸟虫之类,画好后,往往配上一首诗,也不讲究平仄押韵和意境。有一次创作了一幅水粉画《清明扫烈士墓》在宁波市中学生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那时俞强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画家。但读高一时,他不幸得了黄疸肝炎,休息将近两个月,课业都荒废了,生命的轨迹由此改变。第三个月,他因为属于居民户口,有机会参加招工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了。从此,来到了离家40千米的慈溪县城。

                      

1982年7月14日上午,父亲送俞强到了县城浒山南郊的工厂。工人最多时达4000多名,整个厂规模宏大,设备先进,实力雄厚,成为慈溪第一大国营企业。他被分配到前纺车间当辅助工,编为丁班梳棉推卷工。工作的内容是每15分钟把20只每只重37斤的棉卷分别搁到1米多高的梳棉机上去,还要清除大量车肚和三吸间里的垃圾,这是全厂最苦最累最脏的工种。那时俞强生得非常瘦弱,身子还没有完全长高,对这繁重的“三班倒”显得身心不堪承受。经过艰苦的磨练,他的身高体重都增加了,身体结实了许多,推卷工的活儿干得越来越熟练,成了资历最老的师傅,一度带了两名徒弟。

1986年10月后,俞强的工作条件已大为改观,从一名辅助工调为技术要求较高的长日班保全工。可是,1989年5月24日,在车间的一次维修中,他的手正伸在机器的齿轮之间操作,运转班机修工一时大意,竟突然误揿按钮,齿轮转动,他的右手食指被轧伤,从此他离开了保全工的岗位。经过大半年的休养,俞强的食指才治愈。这一年值得纪念的是俞强参加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取得了毕业证书。

1990年上半年,俞强被抽调到慈溪市人口普查办工作。lO月,借调到市工人俱乐部,从事职工文学创作。1991年2月回慈溪第二棉纺织厂,调入厂工人俱乐部工作。想不到就是这个宁静的所在,为他的生命履历提供了宝贵的6年。在这里,他习惯了大地和生活的静寂,用两道铁栅门将自己反锁在里面,阅读了叶芝、里克尔、博尔赫斯、聂鲁达、希尼等大师们在作品和传记,在生命深处品尝了灵魂战栗的甜蜜、欢乐和痛感,透彻地思考了人生许多重要的问题,写出了许多重要的诗作。1992年,他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1993年7月,他赴河北承德参加人民文学杂志社举办的笔会。1994年底,俞强接替牧野任慈溪市作家协会秘书长。新世纪初任慈溪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1996年12月,俞强调入了浙江日报社,正式成为一名记者,接着被派往浙江日报社驻慈溪记者站工作。1999年,因为形势变化,所有县级记者站都要撤销划归到地市一级的记者站去,浙江日报记者部要他去宁波站工作。当时,正逢《慈溪日报》要由小报改为大报,开设文学副刊需要一名编辑。为了文学,也为了生活,最后他选择了慈溪日报社。正式办完调动手续已是1999年4月。开始,我编的副刊有每周各一版的“上林湖”和“七彩贝”。 2012年,《慈溪日报》改版,文艺副刊扩版成每周出四版一大张《文化视野》,由俞强任《文化视野》主编,兼新闻中心副主任,除保留“上林湖”“七彩贝”外,增加了“海地文脉”“文化新闻”等版面,2015年还推出了一月一版的“慈溪收藏”。慈溪的作家和文化爱好者和国内外的一些名家纷纷投稿,现在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贵州籍来慈溪打工的青年作家陈德根就因为发表在“上林湖”副刊上的诗作而引起慈溪文坛注意的,许多慈溪作家的处女作都是发表在《慈溪日报》的副刊上的。

《慈溪日报》“上林湖副刊”是慈溪作家群的启锚扬帆之港,十多年来发表在副刊上的许多文学作品,在宁波、省乃至全国各级单位的副刊作品评比中,屡屡获奖,分别取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名次与各种荣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公开出版的《慈溪日报》副刊,《文化视野》已经成为慈溪广大读者青睐的读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散布在国内外的慈溪籍游子的关心。

2013年7月,俞强当选为浙江省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诗创委成员,2014年起还兼任文汇出版社《长三角文学》主编。他在工作中努力实践恪守尽职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曾先后获慈溪市首届先进新闻工作者称号、慈溪先进工作者、慈溪市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慈溪市人才奖”等多种荣誉。俞强还受慈溪市委宣传部委托认真做好“新慈溪精神”的表述、解读,撰写了“自觉超越是新慈溪的精神特征”一文,文章发表后当日被“人民网”转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时,他受市里委托,撰写了“大桥时代宣言”,发在《慈溪日报》头版报眼上,并受宁波市文联委托,撰写了庆贺朗诵诗“杭州湾组歌”。在宁波举办迎接党的九十华诞的诗歌朗诵会上,诗歌“杭州湾组歌”就出自俞强的手笔。他将副刊工作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将精品意识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与知名专家的联络来提升副刊的品位,使袁可嘉、冯骥才、高洪波、余秋雨、叶文玲、韩作荣、叶延滨、阿来等全国名家文章屡屡亮相副刊,使《慈溪日报》知名度持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

                          

2003年起,俞强连任慈溪市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2015年1月,当选为慈溪市第十届政协常委。12年来,他撰写提案30多个致力于整理、挖掘、推介慈溪地域文化,提升慈溪四大文化在国内外的辐射力。

2009年,俞强写了《关于全面开展搜集、挖掘、整理我市地域文化“细部”景观工作建议》的提案,在大会发言,评为优秀提案,市领导还专门作了批示。2010年,他提交了《关于要求保护我国著名九叶诗人外国文学翻译家袁可嘉先生故居建议》,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故居被列为慈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地域文化品牌工程。2013年1月,他撰写了《关于要求保护宁波帮重要人物、晚清国药业巨擘韩梅轩故居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答复,相关事项现正在积极推进中。他还积极呼吁保护越窑遗址,主编《上林秘色:中国作家眼里的上林湖》,被国家图书馆、现代文学博物馆收藏,在2013年10月的青瓷文化节活动中受到了国内及韩国、新加坡专家的青睐和好评。

2014年,俞强加入了中国致公党。他为宁波致公做了不少实事。那年恰逢致公党宁波地方组织成立30周年,俞强应市委会约稿,当即作诗二首以示庆贺。当年7月,致公党宁波市慈溪市综合支部成立。俞强和党内同志任永江合作成立大会散记《从此汪洋连海隅 公氏一脉遍地春》,真实记录了慈溪支部的成立经过。他还参加了全市各民主党派“歌颂伟大祖国 增强三个自信”征文活动,他的《杭州湾的红色记忆(组诗)》荣获二等奖。他的国画作品《清风》在省委统战系统廉政文化宣传教育书画展中获评优秀作品。自从俞强肩负起“致力为公 参政为民”的责任后,他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昂。2014年初,他去上海市枫泾古镇参加采风活动,途中聊起慈溪地域文化,一位曾在龙山镇范市工作过的同仁说起范市黄杨岙口的董孝子墓地,遗迹尚存却处于荒废状态,引起了俞强的思索。他赶紧安排时间前去范市实地考察,收集查阅了相关资料,撰写了《关于要求保护东汉董孝子墓地建议》。一年多后的今年4月20日,慈溪市举行“慈文化”品牌推广新闻发布会,来自新华社、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中新社、经济日报、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20余家知名媒体的记者聚首慈溪,共同探讨了解“慈文化”,慈溪市有关领导介绍,慈孝文化是慈溪的四大传统地域文化之一,慈溪得名就来源于东汉的孝子董黯,这次力推的“慈文化”包含了慈孝、慈善、慈爱三个方面,2015年,是慈溪市“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创建之年。作为一个提供建议的推波助澜者,俞强为慈溪市里这个品牌的推出而暗自高兴。还写了《溪上慈孝赋》及为古塘街道团圈社区的主题公园写了许多有关孝文化内容的楹联。2015年1月政协大会召开期间,他撰写了《关于我市镇村地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积极而具体的答复。对于俞强在提案中的许多建议,他们认为就像他以前涉及地域文化的提案一样,提得非常及时,也很到位。其中关于成立快船江商帮文化保护区的建议,他们也将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探索其可行性和合理的操作模式。俞强从答复中获悉,慈溪市即将启动慈溪地方文化研究工程,接下来还有多项重大文化项目即将开展,慈溪市里将创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将实施慈孝阵地建设、慈孝文化传播“十大作品”、慈孝精神践行“十大活动”等等,俞强为这些地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出台而由衷的感到高兴。(方国祥)

   

 

俞强  慈溪日报社新闻中心副主任、《文化视野》主编

 

 
链接导航
| 首 页 | 致公简介 | 组织建设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中国致公党宁波市委员会 浙ICP备11026880号-1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马园路郎官大厦5楼 邮编:3150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