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潋滟瑞水秀 山色空蒙瑞山苍
董俊峰
瑞士,山脉连绵,高原起伏。其境之中,河流纵横,湖泊竞秀,燕婉秀美;雪山竦峙,冰峰争奇,冷艳傲然;其怡人景致尽在湖光山色里,瑞士独特的地貌与旖旎的风光使它享有“欧洲公园”之美誉。瑞士人素有欧洲之“悍勇战士”的美名,他们以“尚武”、“善战”闻名于世,因厌倦了中世纪无意义的厮杀与争斗,选择退出世事纷争,做永久中立国,专心经营银行业和精工制造业,业绩斐然。瑞士堪称欧洲最具特色之地,游瑞士必游其秀丽之湖泊与壮美之山川。
水光潋滟千湖竞秀
瑞士素有“千湖之国”、“欧洲水塔”的美称,境内有1500多个湖泊,淡水存量约占欧洲总量的6%,湖泊与冰川占其国土面积6%。其中最著名的有日内瓦湖(lac de Genève)、苏黎世湖(Zurichsee)、卢塞恩湖或琉森湖,亦即四森林州湖(Vierwaldst?ttersee)、布里恩茨湖(Brienzersee)、卢加诺湖(Lugano Lake)等。在瑞士游历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多处湖泊,其中苏黎世湖和日内瓦湖印象最深。
访瑞士第一站便是苏黎世,它是瑞士第一大市,出火车站,沿着班霍夫大街向前,不一会儿,便登上了林登霍夫(Lindenhof)山丘,登顶四望,苏黎世风光尽收眼底,走下小山丘,一路向前,很快就到了著名的苏黎世湖(Zurichsee),湖宽4公里,长约39公里,湖面码头停泊许多游艇,湖面开阔,游船点点,游人尽情地在湖中泛舟,享受这碧绿纯净的湖水,更多的居民与游人漫步湖畔,极目望去,水天一色,苏黎世倒影在湖水中,因为苏黎世湖的一端深入市中心,湖面上白天鹅、野鸭随处可见,湖畔成群的鸽子、海鸥时而空中翱翔,时而在水上与天鹅嬉戏,时而又在湖畔广场觅食戏耍。每当有前来喂食的游客,成群的海鸟纷纷前来争食,一点也不惧怕游人。当地居民与水禽和谐共处,共享大自然的馈赠,好一派人与自然的和美图啊!
苏黎世湖是由向西北流动的林特冰川和莱茵冰川形成的冰蚀湖。在瑞士高原东北部,由苏黎世市向东南延伸。湖面海拔406米,呈新月形,由东南向西北延伸29公里,宽1至4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西北部较深,最深处143米。东南部较浅,湖岸坡度徐缓,遍布葡萄园和果园,向南可以远眺阿尔卑斯山脉。苏黎世湖风景如画,沿河畔筑有中世纪式的卵石小径可供游人在湖边散步,还可游泳、野餐、晒日光浴和乘船游览湖区。乘船穿梭航行于两岸的美丽小镇,享受苏黎世湖两岸风景,真是令人陶醉。
德国诗人歌德曾为苏黎世湖的魅力深深感动,曾四次前去游览,并感叹道:曾有那么多人将这里描绘在画里、文章里,想要传达自己的感动,但实际上这里并不需要任何人来定论。苏黎世湖之美是难以用言语描述的,蔚蓝色的天空映照着碧绿的湖水,片片白帆摇曳着湖上的云彩。苏黎世湖水所滋养的世界金融之都──苏黎世荣登世界宜居城市之首,历史上,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和列宁等著名思想家都曾在此流寓,完成他们伟大的思想创造,为人类奉献出思想硕果。
先游苏黎世湖,再访日内瓦市,游览日内瓦湖。日内瓦是仅次于苏黎世的第二大市,一座美丽的国际化大都市,联合国与许多其它国际组织在此设立总部,与法国仅一湖之隔,日内瓦市之魅力全在日内瓦湖(亦称莱蒙湖)。莱蒙湖以勃朗峰桥(Ponte du Mount-Blanc)为核心,沿湖公园四布,如激流公园、玫瑰公园、珍珠公园、英国花园和植物园。湖畔花草茂盛,水色澄明,红墙碧瓦,绿荫掩映,景色怡人,恰似人间仙境一般。站在勃朗峰桥欣赏美丽的日内瓦湖,看着湖面上冲天的“喷水柱”(Jet d’eau),喷至高空成四溅的云雾,在阳光的照射下,若隐若现,像一道道彩练,漫天飞舞;在微风吹拂中,忽上忽下,似一件霓裳羽衣,随风飘浮。桥的另一面,湖畔有英国花园(Jardin Anglais),里面有一个硕大的花钟(Horloge Fleurie),游人多在此留影,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在“钟表王国”的花钟前留影也别有一番情趣和意义。
日内瓦湖自罗马帝国时期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个名称叫“Lacus Lemannus”,而在中世代时有“Lacus Lausonius”、“Lacus Losanetes”和“Lac de Genève”等不同的名称演变。到了日内瓦公国时期,日内瓦湖这一名称才出现。十八世纪时,莱蒙湖(Lac Léman)这一名称开始在法国流传。它是阿尔卑斯山湖群中最大的一个,东西长约75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平均水深150米,最深处310米,湖面积582平方公里;湖水潋滟,清澈晶莹,波光粼粼,烟霞万顷。日内瓦湖面上,也像苏黎世湖一样,天鹅游弋,群鸽翔集,水禽嬉戏,真可谓“万禽湖上竞自由”。这些洁白的精灵如此活泼可爱,给它们拍照,几乎让人忘了时间。入夜,湖畔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映照在湖面上,湖水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浮想联翩,从豪华游轮上的音乐会和舞会上传出的美妙乐声与湖水发出波声汇聚成一支绝妙的交响曲,沁人心脾。
从日内瓦湖再向前,进入老城区,过了圣彼得教堂(Cathedrale St Pierre),不远处坐落着世界著名的日内瓦大学(Universite de Geneve),校园内最具文化积淀的是塑有宗教改革“四大贤人”(William Farel,John Calvin,John Knox and Theodore Beza)的“宗教改革纪念墙”(Reformation Wall),校园美如画,也是一个公共花园,市民尽可在校园里休闲漫步,时时浸染在大学的文化气息里。
世界各国的著名文学家、诗人都曾尽情赞美、讴歌日内瓦湖。美国文学家亨利·詹姆斯称它是“出奇的蓝色的湖”;英国诗人拜伦则把它比喻成一面晶莹的镜子,“有着沉思所需要的养料和空气”;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则把它说成是“爱情的同义词”。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诗人观赏日内瓦湖,竟然发现了它不同的美妙之处,我们觉得这晶莹剔透的湖水赋予了日内瓦以天地灵气,日内瓦钟灵毓秀,孕育了一代人杰──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他以自己光辉的思想照亮了近代人类社会进步的道路,成为了日内瓦人永远的骄傲。
山色空蒙 万峰争奇
瑞士亦有“山国”之名,境内约有100座海拔接近或超过4000米的山峰,海拔4634米的杜富尔峰为该国最高峰,海拔4158米的少女峰以其圣洁与美丽成为欧洲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与瑞士风光的标志性景区,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
2012年6月10日,我与朋友首次登上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峰(Jungfraujoch),心情格外激动。少女峰海拔4158米,她是阿尔卑斯山脉断层的最高峰,其余两峰是艾格峰(Eiger),高3970米,和莫希峰(Monch),高4107米。自从1811年,Meyer兄弟攀登少女峰成功后,瑞士工程师阿道夫?盖尔?瑞勒(
Adolf Guyer Zeller)设计并经16年建设成功少女峰铁路,采用Strub齿轨铁路,全程约7公里,坡度达25%,1912年正式通车。登上少女峰,一般可从因特拉肯或卢达本纳(Lauter-brunnen)出发。我们是从因特拉肯镇的东站(Interlaken Ost)乘火车,到海拔2016米的克莱纳?希德格站(Kleine Scheidegg),远眺少女峰;其中有四分之三左右路段在冰河底下隧道岩壁里通过,到达海拔2865米的艾格石壁(Eigerwand),火车暂停停留,游人可从观测口眺望雪山雄姿,再往上到达海拔3160米的冰海(Eismeer),停车观赏冰海景观,透过玻璃墙,艾格峰冰河一览无余。从克莱纳?希德格站爬到少女峰站,约用50分钟,最后到达“欧洲之巅”(Top of Europe)的少女峰,走出隧道口,便置身于皑皑白雪之上,仰视前方,雪峰耸峙,银装素裹,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赫然出现在眼前,完全不同于登上云南玉龙雪山的感觉,因为这里的雪山保护完好,而玉龙雪山的雪已很少能见到了。
翌年8月,我再次来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因特拉肯(Interlaken),入住“因特拉肯酒店”(Hotel Interlaken)。这酒店历史悠久,曾有名人在此下榻过,1816年,英国著名诗人拜伦(Lord Byron,)在此下榻,1832年,德国作曲家曼德索(Felix Mendessohn-Bartholdy,1809-1847)也在此留寓,遂使酒店名声鹊起。没想到,我们竟然住了个名店,与名人共享同一酒店。当然,酒店也没有刻意宣传,只是将他们用过的房间门口打上他们的名字,也在酒店外面的墙壁上打上他们的名字,仅此而已,足以让酒店蓬荜生辉,吸引世界各国游人慕名前去。
早晨八点许,从因特拉肯东站(Interlaken Ost)乘车,经两次转车,在10:30分到达山顶。走出少女峰车站,便置身冰雪的世界,游客来自世界各国,与去年六月登顶相比较,雪山依旧,客人仍是那般疯狂地拍照,嬉戏,但雪景却更加浓烈,不时有雪花落下,让人感到八月里的冬景格外迷人。少女峰上开通火车已逾百年,环境保护做得如此之完善,因特拉肯的客人应该是最多的,但它仍能给人以静谧之感。我们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上山与下山,欣赏山间不同的风景,时而云雾缭绕,山峰如羞涩的少女笼罩在一层层纱雾中,时而云开雾散,山谷澄明,山坡上房舍俨然,远眺如繁星点点,近观则似蒙古包,牛群安闲地吃着青草,牛脖子上的铃铛,发出阵阵悦耳之声,回荡在山谷间,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感。
晚上,从酒店出来,沿着这一条街道漫步,不知不觉到了广场,一片碧绿,人群熙熙攘攘,我们一直走到“宝齐莱”店(Bucherer),再去找到去年曾住过的宾馆,散着步返回宾馆,贪婪地吸吮着夜色的恬谧与静寂。登上少女峰,一路都在想:当年首次成功登顶少女峰的Meyer兄弟,他们的壮举像成功征服世界其它高山的英雄们一样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爱慕,瑞士工程师Adolf Guyer Zeller设计与建造齿轨铁路使铁路通向了海拔4000多米的欧洲屋脊,表现了工程师的智慧与胆魄,他堪与中国设计与建造通往世界屋脊──拉萨铁路的工程师和建筑师相颉颃,他们都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化身。
从少女峰下来,向苏黎世前进的路上,路过卢塞恩市,美丽的卢塞恩湖倒影着山影,静影沉璧,卢塞恩桥诉说着往昔历史的故事,徜徉桥上,遐想无限。丹麦雕塑家伯特尔·托伐尔德森在山石上雕刻了一头受伤将死的狮子(Lowendenkmal,A Dying Lion),有人说这受伤的狮子象征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杜乐丽宫而牺牲的850名瑞士雇佣兵。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看后说,这是世界上最让人悲伤感动的一块石头。我倒觉得这受伤的狮子可以有更广义的解读,它首先是瑞士人不屈的精神象征,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瑞士人以其特有的勇敢顽强地独立了,其次它更象征着人类某种抗争精神和人生中悲剧性搏斗带来的必然的死亡,它更令人振奋。
两次游历瑞士,充分感受到这个欧洲公园之国的美丽与富饶,瑞士之美,在于湖光山色,水使瑞士具有了灵动之美、丰润之美,而山则造就了瑞士人的不屈的英雄品格。若干世纪以来,勇敢的瑞士人主动选择了远离欧洲的纷争,做永久中立国,避免了卷入世界大战;瑞士举国专心致志于制造业与银行业,做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银行与精工产品,瑞士钟表约占世界一半的产量。一个内陆山地国家,没有沿海之便,没有舟楫之利,却能“生意兴隆通四海”,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的瑞士仍能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令人艳羡。瑞士人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陶醉在它的湖光山色里,享受着安闲悠然的田园生活,何其惬意!
|